端午节粽有艾,大医师承教你明明白白地艾

发布者:admin 更新时间:2021-08-31

五月五,是端阳

粽子香,香厨房

插艾叶,带香囊

艾叶香,香满堂

吃粽子,撒白糖

桃枝插在大门上

龙舟下水喜洋洋

出门一望麦儿黄


这首民谣反映了华夏儿女对艾的情结。记得我小时候每年过端午,早上母亲早早就把粽子煮好了,还煮有大蒜。门上窗上都挂满新鲜的艾叶,到了中午我们的耳朵都要卡上艾叶,还要给我们耳朵里滴一种避邪的忘了是药还是酒的水,祖父告诉我们说滴了这些水,就再也不用害怕蜈蚣之类的毒虫钻进耳朵里了。

难怪有最毒五月天的说法,因为有艾的庇护,使中国人得以生生不息地繁衍。民间有“家有三年艾,郎中不用来”的谚语,《孟子》曰“七年之病,求三年之艾”。小小艾草为何如此神通广大?

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说:“艾叶生则微苦太辛,熟则微辛太苦,生温熟热,纯阳也。可以取太阳真火为,可以回垂绝元阳。服之则走三阴,而逐一切寒湿,转肃杀之气为融和。灸之则透诸经,而治百种病邪,起沉疴之人为康泰,其功亦大矣。老人丹田气弱,脐腹畏冷,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脐腹,妙不可言。寒湿脚气人宜以此夹入袜内。”

它既可以内服又可外用。内服具有理气血、逐寒湿、温经止血、止痛、安胎、温胃、止痢,外用灸法除湿止痒,被誉为“百草之王”。晋代养生家、医家葛洪的妻子鲍姑,更擅用灸法,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载入史册的女灸法家。她曾用广东罗浮山上采来的红脚艾为人灸治脸上的疣瘤,“每赘疣,灸之一炷,当即愈。不独愈病,且兼获美艳”。说起疣,笔者也曾经手上脸上都长过疣,后来接触了中医,用了艾灸,疣尽然悄悄不见了,当时还觉得不可思议,原来老祖宗早就有此治法了,还是要多读书!

难道只有艾独享此誉吗?它物不可以吗?《神灸经纶》云”火无体,因物以为体。金石火伤神多汗,桑火伤肌肉,柘火伤气脉,枣火伤肉吐血,橘火伤营卫经络,榆火伤骨失志,竹火伤筋损目。“由此可见,其它燃烧之火无益反有害。独艾取于火,以火性热而至速,体柔而用刚,能消阴翳,走而不守,善入脏腑,取艾之辛香作炷,能通十二经,入三阴,理气血。

艾灸为何要用陈艾?艾性纯阳,新艾气味辛烈,用以灸病,恐伤血脉。故将其制熟艾,待三年之后,燥气解,性温和,才可用。

天有阴阳,日分昼夜,阳生于子而尽于午,阴生于午而尽于子,人身之阴阳亦与之应。故灸法从阳,必取阳旺之时,以正午下火为最善。先阳经,后阴经;先上后下,先少后多。

灸法可以温经散寒,扶阳固脱,消瘀散结,有病治病,无病保健。

古法艾灸为艾炷直接灸,下艾时,先以蒜切片擦穴上,后将艾绒捻搓成细小如麦粒状,安放在穴位上。灸法以阳胜阴,所以灸必发疮为病易已,疮不发病难已,是以人之元气胜与不胜。灸炷大小多寡是由体质强弱虚实、皮肉厚薄坚柔决定。如头与四肢肌肉浅薄,分日灸或隔日灸,其炷宜小,炷数不宜多;背腹皮肉深厚,艾炷宜大壮,壮数宜多,使火气充足,始能去痼冷疾。久病体弱小炷少灸;新病体壮者大炷多灸。中风脱证及亡阳者不计炷数。

今人艾灸图省事多为艾条灸,每处灸10-15分钟,至皮肤红晕为度。对于昏厥、局部知觉迟钝患者,防止患者被烫伤,医者需将食中两指分开置于施灸部位两侧,来觉知受热程度。

艾灸补法:勿吹其火,必待其从容彻底自灭,灸毕即可用膏贴之,以养火气。泻法:疾吹其火,令火速灭,须待灸疮溃发,然后贴膏。

今时灸法禁忌:皮肤暴露部位,皮薄、肌少、筋肉结聚处,妊娠妇妇腰骶下腹部,乳头、睾丸,关节、大血管、心脏、眼球等部位禁灸。极度疲劳,过饥过饱,酒醉,大汗淋漓,情绪不稳,妇女经期忌灸。无自制能力忌灸。实热证、阴虚发热者、传染病、高热、昏迷、抽风,身体极度衰竭,形瘦骨立等血枯津亏者忌灸。症见烦躁、口干、咽痛、面赤,火盛、新病发汗后忌灸。不必日日灸,可隔三五日一灸,灸多令人气脱,血脉枯竭,四肢消瘦无力。

”要想身体安,三里常不干“不是任何人都适合,必须在三十岁以上者方宜,年少火盛伤目,所以凡灸头必灸足三里者,是以足三里能下火气也。阴晦、大风、雷雨并入神所在忌日,皆不宜灸。

《神灸经纶》云”灸法要在明症审穴,症不明则无以知其病之在阳在阴,穴不审则多有误于伤气伤血“。不懂经络开口便错,中医讲治病求本,不会辩证取穴配穴,只知其一不知其二,没有强大的系统的《针灸学》知识做支撑,只会头痛医头,脚痛医脚,哪痛灸哪,只是治标治本,只能收到微小的疗效。


大医师承教育,致力于中医药知识的普及与传播,在短时间内系统传授中医基础课程,快速提升诊所医生、乡医、爱好者以及零基础学习中医的成年人之临床技能,快速考证;课程按中医药大学本科中医临床专业必修课而编排,教学大纲紧扣中医执业医师及其他中医资格证考试,结合成人学习的特点,从零基础开始授课,按中医基础理论、中医诊断学、中药学、方剂学、中医内科学、中医妇科学、中医儿科学、中医外科学、针灸学的顺序依次授课;课程既考虑到应试教学,又兼顾成人特点,还为了提高临床技能,因此在教学过程中,老师精心解析历年医考真题,课堂互动,以检测对知识点、各种因试技巧的把握程度,提升应试变通能力;原创大量趣记歌诀,化繁为简,提高学习效率、兴趣和乐趣;在各科目知识点学习过程中,针对现代社会的疑难杂症,将医理、医法层层剖析,既完成了基础教学、系统传授,也掌握了对医理、医法的理解与变通,提升了临床应变能力。

     故此,无论对于初学者还是爱好者,通过系统的学习,既能轻松应对以后各种中医资格证的考试,又能系统领悟医理医法,以不亚于科班出身的技术水准步入中医药大门,开拓自己的理想和价值。